观点|杨裕生:实现“双碳”目标的若干科技问题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我国提出的两个阶段碳减排奋斗目标(以下简称“双碳”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先导。这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我国提出的两个阶段碳减排奋斗目标(以下简称“双碳”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先导。这就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广大科技人员要乘势而上、选准目标、奋力攻关。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化石能源的消耗还将不断增长,未来一个阶段内二氧化碳排放势必继续增长。我们必须进行艰苦的努力,才能够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的任务则更为艰巨,要将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消除,才能达到二氧化碳产生量和消除量的平衡。
在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且能源消耗不断增长的条件下,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要达到峰值必须从三方面努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实行全民总动员的节能减排。而要想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还要着力开辟新的清洁能源。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首要措施。我国水力资源要充分利用,但潜力有限。风能、光伏发电将是主要能源,同时要因地制宜建设裂变核反应堆、地热等清洁能源发电,利用潮汐能等能源。
风能、光伏、潮汐等间歇式发电和恒定功率的核能,都必须以储能调节。未来10年要发展12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如以10%的储能功率、储能6小时相配合,就需建7.2亿千瓦·时容量的储能电站,或720座1吉瓦时储能电站。储能电站建设费用如以平均1400元/千瓦·时计,需投资1万亿元。分布式储能费用也许还要更高。可见,储能机遇很大,担子也很重。
储能技术路线百舸争流、各有所长,应允许在竞争中发展。储能是商业行为,必须讲究经济效益。决定经济效益的因素有建设投资、使用寿命、能量转换效率、设备利用深度、电进价、电出价和运行费用等,其中与储能技术设备相关的是前四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