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车时代网 > 新能源汽车 >

一文讲透自动驾驶中的激光雷达目标检测 【图】

安全性是自动驾驶中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算法层面,无人车对周围环境的准确感知是保证安全的基础,因此感知算法的精度十分重要。现有感知算法的思路一般通过某种数学模型

安全性是自动驾驶中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算法层面,无人车对周围环境的准确感知是保证安全的基础,因此感知算法的精度十分重要。现有感知算法的思路一般通过某种数学模型对现实世界的某个子集进行拟合。

当情况足够简单的时候,算法可以得到较高的精度。例如现在很多无人驾驶公司有在限定的时间段和限定的场地内,用单一传感器的算法就可以得到非常高的精度。

但是自动驾驶中的实际问题非常复杂,各种天气、路况和障碍物的组合非常多,基于单一传感器的算法很难解决所有情况。例如在进隧道和出隧道时因为光线的突然变化摄像头会有欠曝光和过曝光问题,此时拍到的图片几乎全黑或全白,仅基于摄像头的感知算法很难在这种情况给出高精度的结果。

为了解决这种开放环境中的自动驾驶问题,很多自动驾驶公司提出了多传感器方案,希望通过取长补短来提高自动驾驶系统处理复杂环境的能力。现在最普遍使用的传感器是摄像头,除此之外还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GPS/IMU等。

激光雷达作为自动驾驶领域中最重要的传感器之一,常用于物体检测、道路分割和高精度地图构建。

本文主要讨论基于激光雷达的物体检测算法。在讨论具体的算法之前,首先要了解激光雷达数据的特点。

现在自动驾驶中常用的激光雷达为机械式激光雷达,其由若干组可以旋转的激光发射器和接收器组成。每个发射器发射的一条激光束俗称“线“,主要有单线、4线、16线、32线、64线和128线雷达。

常见机械式激光雷达中激光束是波长在900nm左右的近红外光(NIR),可以根据激光直接获得周围一圈的准确的三维空间信息。

这种雷达的成像原理比较简单:发射器和接收器连接在一个可以旋转的机械结构上,某时刻发射器将激光发射出去,之后接收器接收返回的激光并计算激光与物体碰撞点到雷达原点的距离。

由于每次发射/接收的角度是预先设定的,因此根据距离、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就能求出碰撞点相对于激光雷达中心的坐标。每条线每次发射激光得到的数据由一个四元组(x,y,z,i)表示,其中(x,y,z)是三维坐标,i表示反射强度。

本站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712937677@qq.com)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869655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