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偏差效应显现 新能源汽车产量显著下降
继9月财政部公布了5家骗补车企名单之后,上市公司力帆股份日前发布公告,称子公司力帆乘用车已经收到财政部下发的关于“骗补”的处理决定,成为我国第一起乘用车企业被证实“骗
继9月财政部公布了5家骗补车企名单之后,上市公司力帆股份日前发布公告,称子公司力帆乘用车已经收到财政部下发的关于“骗补”的处理决定,成为我国第一起乘用车企业被证实“骗补”的案例。
对此,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日前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此前坊间流传的“72家车企骗补92亿的名单”并非无中生有,未来仍将有企业上榜。然而,在动辄上亿元的骗补金额面前,新能源汽车除了内部清理之外,外界认为其产业政策存有偏差,尤其是补贴政策不科学。
崔东树指出,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有望在近期落地,旨在提早预防产能过剩,让更多的优势资源进入新能源车领域,以未雨绸缪规划发展。
首家乘用车企业“中枪”
一个月前,力帆股份特意针对一篇名为《网传近百家新能源车企骗补名单曝光!金额巨大》的文章发布澄清公告,就文中将力帆乘用车列入骗补与违规骗补之列的说法,表示公司不在当时财政部公布的5家“骗补”客车企业之列。然而墨迹未干,仅过了一个月,力帆乘用车便被坐实存在骗补行为。
10月9日,力帆股份公告称,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申报的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中,有2395辆不符合申报条件,涉及补助资金1.14亿元,财政部决定不予补助,并取消力帆乘用车2016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预拨资格。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被曝光并予重罚的五家企业同属于商用车企业,而力帆汽车的上榜使得骗补的行径蔓延至乘用车领域。私人市场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导方向,外界则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据记者调查,力帆乘用车申报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中,有1353辆车电池芯数量小于公告数量,1328辆车电池单体生产企业与《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不一致。
一家新能源乘用车企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与商用车虚假上传合格证不同,乘用车骗补更倾向于在电池上做手脚。目前,‘有车无电’、通过公司旗下的租赁公司‘左手倒右手’骗取补贴的行为,是国家查处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