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油耗限值实施 车企可还扛得住?
结束了中国车市史上最为低迷的2015年,当各车企满心欢喜地迎接充满希望的2016年时,却不想,另一个严峻的考验正在加速落地,即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第四阶段燃油消耗限值标准。
这一号称“史上最严”的燃油限制标准的实施意味着什么,将给车企带来怎样的影响?为了达标,各车企该采取何种措施来应对挑战?回顾2015年我国实施的第三阶段燃油消耗限值标准,各车企的达标情况可谓差强人意。试问,到2020年百公里5.0L又有几家车企能达到呢?本期盖世论衡特邀IHS汽车事业部大中华区轻型车生产预测高级分析师马雁飞、睿信致成董事总经理付志勇、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健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讨论。
论衡小结
燃油消耗限值标准再次收紧,将迫使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积极转型,尤其是自主车企。单从成本上看,持续高额的投入对不少自主车企来说本就是个挑战,更别说自身的技术储备。然而节能减排早已是大势所趋,政府的警示灯早已亮起,如何不被排除在政策门槛之外惨遭淘汰,自主车企恐怕还要更加坚定不移的加强自主研发能力,积极研发高效的动力总成和新能源产品才行。
论衡小结
油耗不达标,企业未来的新车投放及扩产计划都将受到影响,在政策高压和政府扶持的双向驱动下,于是车企纷纷转舵新能源汽车,很明显,不少车企仅仅是将新能源作为缓解油耗压力的方式,因此在投入和研发上,都难有主动性。第四阶段燃油消耗限值尚且有政府支持的新能源车型救场,若是政府补贴没有了,怎么办?未来还有第五、第六阶段标准,靠什么?我们知道还是得靠新能源汽车,因为能源总有开采殆尽的一日,而我国新能源汽车也终有断奶的一日,且期限即将临近。燃油消耗限值的实施,国家一方面处于节能减排的目的,但更为深刻的用意或许是为了敦促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给自主品牌一个翻身的机会。
论衡小结
考虑到企业降耗任务较重,新规为企业设定了每年油耗达标值,目标由松至紧——从2015年到2020年,工信部为当年生产乘用车设立的平均油耗目标分别为百公里6.9升、6.7升、6.4升、6升、5.5升和5升。然而,即便油耗限值标准是循序渐进的,留给车企的时间也不多了,市场的压力让转型和调整迫在眉睫。新一轮的角逐已经开始,各车企在技术研发、新能源领域的实力储备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