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层面谈谈动力电池性能
如何评价一款动力电池?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本文暂且抛开其他例如成本制造等因素去谈,只就技术层面谈谈性能评价这一个方面。首先我想先谈谈两个误区。不要抛开整车的需求去单
如何评价一款动力电池?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本文暂且抛开其他例如成本制造等因素去谈,只就技术层面谈谈性能评价这一个方面。首先我想先谈谈两个误区。
不要抛开整车的需求去单独评价电池
首先我认为第一个层面的认知是没有最好的动力电池,只有最适合一款车的电池,抛开整车的需求去单独评价一款动力电池的好坏都是有失公允的。做评价的第一步就是弄清楚自己的需求,你弄不清楚自己需要维生素还是蛋白质,你怎么知道自己吃苹果好还是吃鱼肉好呢。
在美国比较经典的手册《FreedomCAR》中有一个术语叫BSF(BatterySizeFactor),解释是“对于特定的电池或模组设计,是一个单体或模组能够满足所有FreedomCAR性能和寿命目标的最小的整数”,其实可以这么简单理解,就是一个将电池系统的整体要求分解成为一个单体或者模组要求的被除数,这个被除数是多少完全取决于你的系统要求和你的单体实际水平,例如整车设计上要求电池系统在某工况下的脉冲功率要求能达到50kw,你在评价一个100串构成的电池包时,这个被除数就应该是100,而500W就应该是对每一个单元该工况下脉冲能力的评价指标,而这个被除数也应该被同时去用来分解,并评价其他一系列的其他性能。这其实就告诉我们了做动力电池评价的第一步就是分解整车的需求。这也是我们需要主要的第一个误区。
不能仅就一个方面去谈电池的整体性能
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新闻,“XX公司最新研制的电池单体质量比能量已达到500Wh/kg,续航XXX公里,完败特斯拉”,“XX新型石墨烯电池循环寿命达3500次”“XX汽车电池系统只用充电5分钟,能跑X百公里”,从而吹嘘自己的电池技术获得了突破,我认为这些都是十分片面的,并不能公正的评价是否技术真的取得了突破,我举一个例子给大家,请读者们判断下面几个人谁做适合打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