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新能源车企“骗补”问题 动力电池是骗局关键
整车企业全资或参股汽车租赁公司,通过“自产自销”“左手倒右手”的方式来获得国家和地方补贴;南方某工业园区管委会购买了10辆新能源客车,上完牌拿完补贴后,车企以回购汽车
整车企业全资或参股汽车租赁公司,通过“自产自销”“左手倒右手”的方式来获得国家和地方补贴;南方某工业园区管委会购买了10辆新能源客车,上完牌拿完补贴后,车企以回购汽车电池等核心零部件形式,将此前勾兑好的“骗补”分成返还客户。
此外,有的企业虚假上传合格证,部分车辆未生产即上牌;个别企业在获取车辆补贴后,将所购车辆电池、电机等关键部件拆解转卖获利,或者将车辆改装成传统燃油车后销往农村市场(改装成本约3万~5万元)。
去年以来,新能源车“骗补”的问题浮出水面。8月1日,《新能源汽车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6)》发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与财税政策研究室工程师刘金周介绍,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进程加快,产业快速发展,但快速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成长的“烦恼”。
“如企业虚假生产、注册登记、申请补贴,产品不符合一致性要求,车辆实际运行和使用率较低,商业模式创新也存在鱼目混珠等问题,影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刘金周说。
蓄意“骗补”的途径
刘金周介绍,近一年来,他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与财税政策研究室主任刘斌、副主任方海峰等专家就新能源汽车“骗补”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同期,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于今年1月发文要求各省自查;工信部要求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四省市自查,并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赴江苏专门核查;今年2月,财政部委托专员办对25个省市、90家企业进行深入检查;国务院办公厅也发文要求26个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省市进行全面自查,并由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分别牵头,会同公安部等部门及行业机构组成5个督查组,于2016年3月底至4月上旬,对河北、上海等15个省市实地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