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治理“散、乱、差”,新能源汽车重构政策顶层设计
两天两道重磅政策,尽管早已经打过预防针,但政策的突然而至还是让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感到压力。“结束混乱,培育强者的时候开始了,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淘汰和死亡。”华南地区一家
两天两道重磅政策,尽管早已经打过预防针,但政策的突然而至还是让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感到压力。“结束混乱,培育强者的时候开始了,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淘汰和死亡。”华南地区一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对记者表示。
8月11日,一份由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的内部意见稿披露后,旋即引发了业界强烈的关注和讨论。这一份面向汽车行业内部的征求意见稿是《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意见稿”),在这份意见稿中,发改委首次列出了其今后对于新能源汽车实施碳配额管理的基本框架和方案,这被认为是政策层开始释放加强市场化管理机制的信号。
仅仅相隔一天的8月12日,工信部就《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以下简称“准入规定”)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这一份由二十八条外加五个附件的管理规定洋洋洒洒地重新规定了从新能源汽车产品研发到售后服务方方面面,透露出新能源汽车企业、产品的准入门槛在收紧。
目前,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已经涉足新能源汽车,而上述两个文件在短短两天内“不约而同”地发布,直接关系到汽车企业的战略走向。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准入政策的设定是规范新能源汽车生产,落实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知情人士表示,在经过了初期发展之后,国家开始有意识地整顿新能源汽车行业,将重点培育支柱企业。
“在新能源汽车刚刚起步的阶段,国家对这个行业的整体认知和未来发展程度并不那么清晰,很多政策都以政策支持或资金补贴的方式进行单向鼓励。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很快,但出现了散乱差的趋势,而如何带动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良性竞争的机制也完全没有。所以这两个文件是政策层科学管理汽车市场的信号,未来新的政策也会有这种倾向。”
一位新能源汽车企业对接政府事务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2009年(新能源汽车)准入标准刚制定的时候,国家当时出台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多参与,包括可以自制底盘。但是发展到现在已经有200-250家企业进入目录,企业的产量增加了,但平均量比较少。虽然新能源发展技术水平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但安全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并呈现出散、乱、差的趋势。”中机车辆技术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郑贺悦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