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三国杀”:风口与过剩两军对垒
“扩,肯定会扩!”但凡提及是否会继续扩张,接受记者采访的动力电池企业都会毫不犹豫的给出以上答案。一位国内电池企业高管坦言,他对于产能过剩有所担忧,但对扩产依然坚定
“扩,肯定会扩!”但凡提及是否会继续扩张,接受记者采访的动力电池企业都会毫不犹豫的给出以上答案。一位国内电池企业高管坦言,他对于产能过剩有所担忧,但对扩产依然坚定不移:“工信部近期公布的征求意见稿(《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对产能有一定要求,扩产也许会过剩,但如果不扩产,企业可能就走不下去,只能退出这个行业了。”
2016年年底,随着骗补调查的结束、新能源补贴新政的出台,以及三元电池的正式解禁,新能源汽车恢复高速增长,动力电池业也迎来新一轮投资热潮。在高达80亿瓦时的年产能门槛和提高了的补贴技术标准双重催化下,大量资本涌入动力电池的产能扩张计划中。
据业内人士预计,2017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的成本下降和产业资本支持,新能源汽车年产销将继续增长至70万台以上,较2016年的50万台增长约50%。另一方面,由于客车增长放缓,而乘用车、物流车电池搭载量较少,行业内预计2017年电池需求量仅增长20%至31GWH,但目前得到的数据显示,2017年的动力电池有效产能已接近90GWH。
动力电池企业并非没有意识到风险,但多数企业还是选择在政策催促和需求滞后的夹板中快速奔跑。
但再次退坡的补贴政策还是给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打上了一个问号。补贴减少下新能源汽车开始涨价,在造车成本没有降低的前提下,消费热情必然受到打击。而占新能源汽车成本40%的电池,不可避免的又被推到了矛盾的风口。
一方面,在供不应求的掩盖下,电池行业问题良多。首先,是大量热钱涌入推动的非正常速度增长,与技术落后、秩序混乱的行业原始状态之间的矛盾;其次是不同技术路线之间的不健康竞争,以及上下游价格冲突带来的产业链上不断激化的矛盾。而锂电池作为电池行业最热门的技术路线,成为所有矛盾最集中的区域。
业内专家提醒,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正进入关键的第二个五年,这个五年可能是从初期阶段进入真正大爆发的时间,也可能是走向困境的五年。这个风口,既是东风,也会变成龙卷风,动力电池行业要做的就是真正以需求为导向,避免卷入“风眼”,被高高举起,重重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