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企业预想与外资抗衡 动力电池必将洗牌
近几年来,大量社会资本的涌入,使得动力电池行业企业数量爆发式增长。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已经达到了227家,是2014年年初的两倍,系统集成企业有315家
近几年来,大量社会资本的涌入,使得动力电池行业企业数量爆发式增长。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已经达到了227家,是2014年年初的两倍,系统集成企业有315家。规模庞大的企业数量并不是行业良性健康发展的特征。
我国目前最大的动力电池企业,市场占有率也只有14%左右,数量庞大的企业数量分散了社会资金,大多数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缺乏研发基础和保障一致性的生产工艺。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日本、韩国等动力电池制造强国都只有3家左右的主力动力电池厂,研发能力和市场占有率都有明显优势。
中国动力电池产“散乱差”的局面如不加以规范,极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价格竞争。
新版动力电池规范鼓励对优质公司加大投资,做大做强,这有利于行业进一步整合。
2016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瞬息万变,行业政策的出台频次密集,让人应接不暇。已出台的政策包括有新能源补贴退坡、充电设施奖励、废旧蓄电池综合利用、碳配额、双积分制度、新能源汽车技术线路图等。
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已从单一的推广补贴转向了扶持和规范,政策的力度也在大大加强,倒逼着行业快速蜕变,加速行业规范、整合与发展。
“80亿瓦时”大幅提高准入门槛
前不久,工信部印发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这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尤其是对上游的动力电池企业来说是一枚重磅炸弹。新版规范条件相较于2015年3月发布的《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而言,要求更为严格,无论从企业基础、生产条件、技术能力、产品、质量保证能力,还是售后服务能力等方面均提出了要求,整体提高了动力电池行业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