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智能电车网 > 前沿技术 >

新能源车内外标准提高 动力电池评价标准或再提高

8月12日,为规范新能源车生产,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全面提高新能源车企业准入“门槛”。近日,在

8月12日,为规范新能源车生产,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全面提高新能源车企业准入“门槛”。近日,在北京先后召开的“中国电动车百人会论坛”和“2016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上,专家们认为,解决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安全性迫在眉睫。关于新能源车的多个标准正在提升,企图通过新能源车大干快上的车企,面临的挑战更大了。

外制造标准提高

中国对新能源车的鼓励体现在并不算高的准入门槛,这也是互联网造车的一大前提。不过,新的《意见稿》之下,这个门槛被大幅提高。《意见稿》要求,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企业要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符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条件及审查要求》。

新加入者需要按照新标准进行审核,此前通过审核也不能高兴太久,2~3年仍需要重新审核,未达标者将被扫地出门。这是为形势所迫,过去两年,新能源车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数量已经超过3000家,其中绝大部分是从未听过的新企业。突击造车,拿国家和地方补贴,成为新的利益链条——“骗补”应运而生。业内普遍认为,《意见稿》是国家清理“骗补”的手段之一,国家对新能源生产企业的准入将日趋收紧,企业取得生产资质的难度将不断加大.

影响传统车企青睐代工模式

对于互联网车企自建厂,传统车企抵触多于欢迎。传统车企手中积累大量的产能而无处消化,据初步估计,至2020年,中国汽车剩余产能将超过1500万辆,与互联网车企合作,盘活剩余产能,是双赢局面。传统车企资金链、产业链、供应链以及研发能力,都是互联网车企缺少的。

传统车企的“一厢情愿”并不能换来互联网车企的青睐,截至目前,仅有江淮获得来自互联网车企的“订单”。上汽可以勉强算是另外一家,与阿里合作的首款汽车已经上市,但也仅仅只是合作,并非全为阿里代工。

本站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712937677@qq.com)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869655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