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烟雾弹 看清动力电池目录的真相
近日,工信部公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第四批),31家电池企业,2家超级电容企业入围,全外资公司悉数落榜,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业界讨论。这份富含深意的榜单究
近日,工信部公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第四批),31家电池企业,2家超级电容企业入围,全外资公司悉数落榜,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业界讨论。这份富含深意的榜单究竟释放出怎样的市场信号?它对于尚在襁褓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有何意义?
超电入选:格局震荡已起
动力电池目录的真相"/>
超级电容器
超级电容企业的入围和很多故事不同。大多看到的是高潮,却没看到开头,也猜不到结尾。很长一段时间,国内蓄电池厂商和超级电容企业处于微妙的平衡。甚至在新能源动力汽车补贴方案落实,政策的天平倾向电池产业之时,超级电容也凭借独特的储能优势,斩获一众拥趸者。如国内领先的超级电容生产和解决方案提供商集盛星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集星科技)拿到了国内最大的客车生产商宇通的订单,为其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客车提供超级电容储能装置。
第四批目录公示名单上,江苏集盛星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宁波中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超级电容产品进入目录企业,宣告着两大阵营有可能会成为新能源汽车蓄电池行业的盟友。因为超级电容器和电池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改善电池的功率特性、低温特性和寿命,优化新能源汽车储能装置性能。与电池相比,超级电容使用寿命长,适用环境广,功率密度高;两者作为复合储能系统能够互补双方的能量特性和密度特性,一个提供瞬时的供电,一个提供持续的供电,在实现技术互补的同时也节省了成本。此外,系统安全性也是困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大难题。超级电容器的加入使新能源汽车中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得以提高,推进了储能系统的优化和完善。这些在宇通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运营中已有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