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亿港元,撬动恒大汽车股价大涨60%
1月24日傍晚,恒大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六名投资者分别签订认购协议,以每股27.30港元定向增发共约9.52亿股新股,占公司扩大后总股数的
1月24日傍晚,恒大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六名投资者分别签订认购协议,以每股27.30港元定向增发共约9.52亿股新股,占公司扩大后总股数的9.75%,共筹集260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217亿元)。该认购价较前五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折让8%,各投资方同意锁定认购股份12个月。
这也是继去年9月引入腾讯、红杉资本、云峰基金、滴滴等战略投资者募资40亿港元后,恒大汽车再次成为受资本追捧的“顶级流量”。
1月25日,恒大汽车高开高走,一度涨超60%,最终报收45.35港元,涨幅51.67%,市值暴涨1300亿港元至3998亿港元,成为港股市值仅次于比亚迪的第二大汽车公司。
午间,中国恒大总裁夏海钧在朋友圈中发文称:“恒大汽车股价上涨超60%,市值一举超过地产主义突破4200亿,预示着恒大战略转型成功,一个赋予高科技基因的新恒大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汽车超越欧美汽车的梦想即将实现!”
根据公告,此次参与定增的六名投资者买入价为27.30港元,各投资方同意锁定认购股份12个月。按照25日收盘价计算,相当于1夜间净赚172亿港元。
本轮增资的六名投资者分别是:
分别为成宇控股有限公司、上宇有限公司、和益荣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翠林全球投资有限公司4家公司及陈凯韵、刘明辉2名自然人。
成宇控股有限公司,背后的实控人为京基集团陈华,以旧改起家,在深圳开发有多个地产项目,本次出资50亿港元。
上宇有限公司背后的实控人为中洲集团黄光苗,旗下上市公司“中洲控股”,素有“深圳拿地大王”之称,本次出资50亿港元。
和益荣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贸易及投资,包括大宗贸易及私募股权和公开市场投资,本次出资50亿港元。
翠林集团实际控制人为深圳市翠林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忠明,该集团成立于1993年,总部位于深圳,业务覆盖中国内地三十多个省市,总资产超500亿元,本次出资50亿港元。
而自然人陈凯韵,为香港四大富豪之一刘銮雄之妻,华人置业公司前任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本次出资30亿港元。
另一自然人刘明辉同样出资30亿港元,其为上市公司中国燃气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市值1540亿港元。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销量分别达到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增长7.5%和10.9%。中汽协预测,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持续向好,全年销量将突破180万台。
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高走,对于涉入该领域的恒大汽车来讲无异于是一件利好。
恒大汽车产品布局
去年10月份恒大汽车一连发布了6款新车。
分别为两款轿车,三款SUV和一款MPV车型。
恒驰1 ( 参数 | 询价 | 图片 ) ,定位纯电动豪华D级轿车,使用双色车身设计,轴距达到3150mm,使用22英寸光耀轮毂,车尾采用时下流行的溜背式设计,和贯穿式3D悬浮式尾灯。
恒驰2,定位纯电运动豪华B级轿车,车身采用猫眼绿外观配色,22英寸的轮毂视觉冲击力出众,同样采用溜背式车身设计,在后窗下沿位置带有独特的结构和灯光效果,尾灯造型个性化出众,从后翼子板一直延伸至车尾。
恒驰3,定位纯电豪华C级SUV,前脸造型霸气外露,使用大面积气体造型的,车型侧面造型肌肉感十足,采用22英寸多幅造型轮毂设计。车尾带有明显宽体车身视觉效果。
恒驰4,定位纯电大7座豪华MPV车型,前脸设计极具科技感,前格栅、前包围以及A柱带有渐变网格装饰,贯穿式前灯视觉效果犀利。车身侧面采用双色设计,下部车身多用曲线造型,营造浑厚的体积感。车尾使用贯穿式尾灯,整体造型非常简洁。
恒驰5,定位纯电A级SUV,车身使用梦幻蓝双色配色,前脸采用H型贯穿式LED大灯,前包围带有网状线条装饰,双色车身以及下部黑色材质,打造硬朗车身风格,使用21英寸轮毂。尾部整体简洁,下包围使用大面积黑色材质,凸显运动定位。
恒驰6,定位纯电A级跨界SUV,官方称前脸使用参数化设计,使用分体式大灯,大灯造型如飞镖般犀利,车身使用跨界轿跑运动设计,并采用刀锋样式轮毂,车尾使用贯穿式3D悬浮尾灯,整体尾部造型相当硬朗。
根据此前官方表示,恒大恒驰新车将于2021年上半年启动试生产,下半年实现量产。
恒大汽车产能布局
恒大汽车宣布其上海、广州两大基地启动试生产,并对外公布了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四大生产线的图片和生产视频,向外界展示其先进的工厂和生产线。
据了解,这两大基地均按照工业4.0标准建设,装配了2545台智能机器人,拥有非常高的自动化率和生产节拍,全面达产后1分钟可产1辆车。
据恒大汽车的官方信息,这两大基地采用德国舒勒、库卡、杜尔、日本发那科等世界最先进的装备,引进世界最先进的工艺,实现世界最先进的智能制造。
按照计划,恒大汽车将在全球建设多个类似上海、广州这样的高标准生产基地,以实现到2025年首期规划总产能100万辆/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