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企业受上下游两头挤压 降成本压力山大
时令虽已是春暖花开,但对动力电池行业,感受到的不是春风送暖的惬意,而是凛然寒冬的严峻,除了产能过剩,动力电池还正面临着来自产业链两头的挤压。在材料上游领域,包括、
时令虽已是春暖花开,但对动力电池行业,感受到的不是春风送暖的惬意,而是凛然寒冬的严峻,除了产能过剩,动力电池还正面临着来自产业链两头的挤压。
在材料上游领域,包括、钴、镍、铜、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在整车下游领域,新能源汽车补贴2017年在2016年的标准上降低20%,补贴退坡机制下,新能源汽车降本压力顺势传导至动力电池。
重压之下,降成本、求发展成为动力电池行业的紧迫的共性话题。
加速技术进步提高交易效率
“整车厂将补贴退坡的压力转向动力电池,是不可逆转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湖北省汽车学会副秘书长雷洪钧,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成立大会暨后补贴时代的动力电池市场前景论坛上直言,“2017年动力电池降价20%几成定局。”
在雷洪钧看来,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对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指标要求,“这一要求未来很可能会不断提升,就需要动力电池企业对调整自身产品乃至技术路线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其中也一定会涉及生产线的改造。”
在他看来,动力电池企业降本突围的路径是,一是在一定的原材料成本条件下,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能提升。对于电池企业,尤其是中小电池企业来说,从技术研发着手,提升产品合格率,是降低成本的一种有效途径;二是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过高是动力电池企业成本高企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电池行业内成品率达到80%以上,就算是水平高的了。因此提升成品率是行业努力的方向之一。”浙江超威创元副董事长孙延先补充道。
在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原诚寅看来,提高交易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是打造动力电池的生态闭环。“动力电池是整车的核心零配件,占整车成本的40%甚至更高。矿产资源提炼后,到电芯、电池包,最后再回收,形成一个闭环。比如钴价上涨,但如果能做到以较高效率、较低成本从废弃电池中提炼回收,就有机会控制成本。但能玩转这一生态链条,靠的是一个联盟的力量,集中行业之力,来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