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智能电车网 > 新能源汽车 >

共享单车大败局,中国创业史上最疯狂试错 【图】

15435456516415.png

2017年5月,20国青年评出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新四大发明时,中国人很高兴,歪果仁很服气,但不到一年摩拜卖身,ofo度日维艰,迅速退去光环坠落凡间。

共享单车确实烧钱,但这在中国创业圈里很常见,从打车到外卖都干过,雷布斯也语重心长,“创业还是要有烧不完的钱”,只不过共享单车烧得既没品味,也没技术含量,最后还引火烧身,几十亿美元落得这个结局,谁都没想到。

以前摩拜和ofo相爱相杀,每到季末就拼数据,现在虽然消停了,但两家公司的日活仍有500多万,在漫天的唾沫星子中保持着足够的用户触点,为什么就不能把优势变为胜势?

因为共享单车一直做的就是“非顾客”生意。

所谓非顾客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特指那些有消费意愿却没能成为顾客的群体,说白了就两个原因,一是贪,非要9.9元包邮那种;二是懒,要求服务上门,在中国互联网语境下,谁能用创新模式满足这些欲望,谁就会封神。

当然传统经济组织做不到,因为成本结构不允许,costco实现了一部分,它的办法是把自己变成买手,拿着用户的120美元会员费,跑遍全世界杀价采购,靠佣金而不是商品本身赚钱;拼多多能够破局,是因为中国存在过剩产能+高库存+互联网低价文化这种奇妙组合,C端有人埋单,B端自然有人接盘。

共享单车要解决的是懒病。

2-3公里的短途出行在全球所有大城市都有需求,1995年公租自行车型出现在欧洲,2008年移植到北京,大家都是有桩模式,看起来方便,但仍然存在一个庞大的、未被满足的“非顾客”需求,就是希望自由取还,不受任何限制。

本站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712937677@qq.com)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869655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分享到

0